经验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思想组织建设 > 经验交流 >

参加武汉大学新闻宣传培训班的学习体会

来源:社白银市直支社 作者: 李守礼 发布日期:2016-04-26 16:36 点击量:
【字体:
       4月10日至16日,社中央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全国新闻宣传工作骨干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学习。
       开班仪式上,丛斌副主席作了动员讲话。邵鸿副主席正在巡视社湖北省委,期间还专程看望了参训学员。
       在聆听了武大新闻与传播专家学者的讲解之后,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颠覆了我思想意识深处以往的片面认识(新闻舆论宣传就是务虚,新闻报道就是“党八股”)。特别是在强月新教授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的背景之后,愈发体会到新闻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面对世界新闻舆论格局“西强东弱”的大背景,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出中国声音,从而为实现“传播中国·报道世界”的理想信念夯实基础?九三学社如何围绕履职更好地对组织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形成新闻报道鲜活的九三风格呢?带着这些思考,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主要体现在“一个中心认识,两个实践指导,三个前瞻思维”。
                                                             一个中心认识
       一个中心是指新闻宣传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三个牢牢”的要求: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民主党派的新闻舆论营造也是新时期整个社会新闻舆论宣传、引导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将新闻传播宣传和引导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贯穿在整个组织活动的始终,浸透在指导工作的思想里,融入到组织生活中。丛斌副主席在动员会上强调,思想意识认同和组织行动一致是我们九三成员必备的个人素养,必须确保新闻报道工作坚持正确方向、舆论引导符合主流基调。
                                                             两个实践指导
       两个实践指导是指:新闻采访写作和纸媒投稿。新闻稿件的采编撰写,必须尊重和坚守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即“真实、全面、客观”与“时、度、效”。邵鸿副主席就九三学社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评价为“四平八稳党八股”。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新闻稿件已经形成一种范式,缺少真善美的内涵,言辞漂浮,鲜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夏琼教授、刘学老师、张德海老师主讲的《新闻采写与方法》、《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写作》和《民主党派新闻写作技巧及<团结报>版面栏目介绍》,通过案例解析,着重阐释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的灵魂”主题思想。采写要服从事实,体现新闻价值,顺应宣传政策,才能形成既有思想内涵、又生动活泼的新闻作品。
    张德海老师指出,纸媒投稿一要对栏目版块进行分析,力争与版面编辑建立直接沟通渠道;二要突出特色,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挖掘精英典型人物;三要语言平实、篇幅短小简洁,特别是导语部分一定要单刀直入。行文切忌归纳总结、高度评价、面面俱到、虚假夸张,要彰显具体细节、客观评价、重点特色、真实鲜活。
                                                            三个前瞻思维
       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介面临着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技术快速变革的时期。媒体融合面临着不搞APP开发等死、搞了找死的两难境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主题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权力逐步去中心化使舆论发生着深刻变化。网络舆论场的逐步形成是我们必须持续关注的问题。
       对当下中国社会九大热点问题(权力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悬殊,下岗失业困难重重,农民收入异常艰难,团伙犯罪日益猖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婚姻问题日益增多,环境问题趋于恶化,意识教育成为顽疾)的审视思考,恰为我们发挥民主参政、建言献策作用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改革开放、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出现的,秉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理念,是破解难题、冲破层层阻力的不二法门。本着科学精神,时刻关注社会发展,洞悉矛盾根源,集思广益,开启智慧。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的狂飙突进,已经逐渐形成政治学概念所谓的“结社”或“群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既便利高效,又提出挑战。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采集和数据解析,从中可以解读现实社会的千姿百态。民意的表达和宣泄,其中的鱼珠混杂泥沙俱下,亟待我们认真快速应对。尤其在 “互联网+”滚烫发热的阶段,我们更应以冷静的头脑应对这把“双刃剑”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