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文苑 >

九三学社文脉的历史性

来源: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作者:邵娜 发布日期:2017-11-24 15:02 点击量:
【字体:
  一、引言
  文脉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而这种“文化”的传承变成一种脉络,渗透在历史大流中,就成了一种文脉。”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于阶级的演变,阶级的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党派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历史作用。九三学社就是在这种特定时期下,产生的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还是在现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九三学社的社员在国家的不同的领域上,一代代秉承学社的优良传统,以特有的“九三文脉”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祖国繁荣积极主动的辛勤劳作、建言献策。新时期新形势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的建设和研究,如何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实践与探索,更好地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吸纳有利于九三学社未来的发展,仍然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九三学社发展史为基础,以九三学社的发展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成立以来的主要贡献为探讨,将如何秉承并发扬“九三文脉”在中国社会进步,繁荣昌盛更好的创造历史价值而做探讨。
  二、九三学社发展史
  我们重温九三学社发展的历史,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晚淸政府无能,使我国处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状况。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共产党直接领导和影响的一部分进步人士也到了重庆。1939年初,从南京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心理学家潘菽、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等著名学者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一心想为受人欺凌的祖国寻求出路。于是,发起组织了“自然科学座谈会”。1944年11月间,当时在重庆的上海法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参议会代议长的褚辅成,以及原黄埔军校教官、北大教授许德珩,时任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为了推动学术界进步人士团结一致,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奋起抗日,决定成立“民主科学座谈会”,其主张与“自然科学座谈会”不谋而合。由于两个座谈会的成员彼此都属于学术界的同仁,而且大多都相互认识,于是双方合二为一,组成了“民主科学座谈会”。在周恩来、潘梓年的授意和中共党组织的赞助下,潘菽与梁希、金善宝、涂长望等人,联合了包括竺可桢、李四光、严济慈等著名科学家在内的100多人,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为发展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广大的科技界知识分子,壮大抗日民主运动的阵容做出了积极贡献。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9月3日,“民主科学座谈会”集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鉴于战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决战,“座谈会”的同志们感到事业未尽,为了彼此的共同信念和在政治上的相互帮助并能保持今后的联系,许德珩、褚辅成、梁希、潘菽等人,希望能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为发扬民主,繁荣科学,为支持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做一些工作。就以当日(即:9月3日)为名,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成立了“九三座谈会”。1945年9月12日,毛泽东通过周恩来邀约许德珩和夫人劳君展会面,毛泽东指示:希望这个高级知识分子的组织,在时局动荡或发生重大变故时,可以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社会发展做出有利的是影响和作用,建议“九三座谈会”应成为永久性的政治组织。许德珩在毛泽东的启发和鼓励下,经过与“座谈会”中的同志多次交换意见,为促进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便于参加民主斗争运动,1946年1月9日,决定将“九三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在重庆正式召开。大会发表了《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等文件,选举许德珩等16人为理事,梁希等8人为监事。1946年6月12日,许德珩南下,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成立。其后,重庆、南京等地也陆续成立分社,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以及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等民主爱国运动。九三学社1949年1月发表宣言,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和毛泽东主席的八项和平主张,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6月,许德珩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小组副组长,与林学家梁希等社员一起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起草工作从1949年6月起,经过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七议其稿,最后由毛泽东审阅定稿。1949年9月21至30日,九三学社推选许德珩等5人为代表,叶丁易为候补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定。第一届政协会议后九三学社预备解散,着手草拟解散宣言,而且不再发展新社员。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多次转达他不同意九三学社解散的意见。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真诚劝说,九三学社决定接受中共中央的意见保留下来,并于1950年3月恢复成立了中央理事会,由许德珩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加强社的工作,新的中央理事会决定“取消本社原有之政治纲领,以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为社共同遵守之政治纲领,并为实现其而奋斗。”同时决定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机构,发展社员。于是自九三学社成立以来,就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融入共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组织社员参加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卫生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九三文脉”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初见雏形,“民主、科学”成为了“九三文脉”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新中国发展史上由一代代九三社员传承、创新、实践、发展。
  三、九三学社在新中国发展史上的历史使命与主要贡献
  追溯九三学社成立历史,九三学社者的创始者们经历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生活,既接受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熏陶,又接受过西方现代化的教育,同时接触了科学社会主义,在现代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实践中,历练历练“中西合璧”、“传统加现代”的睿智,一生扮演了没落封建社会的的批判者、新资本主义社会的接触者,现代政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者、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追随者,新中国成立的参与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历史角色。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新中国成立前九三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建国后,九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不断开拓新局面。深入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和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向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区的建议》、《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设的建议》和等一系列重大建议,向中共中央和政府先后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中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实施人才战略、西部大开发、自主技术创新、三农问题等方面的多项重要建议,受到中共和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教服务、支边扶贫活动,为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海外联络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努力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这种贡献力量就源自于“九三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自身特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思想观在中国时代发展中起到催化作用,民主科学精神更是近代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热烈追求。这种文脉也是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其间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于不同的社会思想、社会制度的反复比对和扬弃。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以科学的发展观武装自身思想建设,并实践于社会建设中,并被一代代九三人秉承发扬,“九三文脉”在独有的式样存在系统被历史考量、验证、创新、发展。
  四、“九三文脉”时代特色和传承发扬
  “民主、科学”是“九三文脉”的核心价值,在民主科学的精神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时期九三人积极投入到爱国主义的洪流当中,和中国人民一道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解放战争期间,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备和创建工作,为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历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最终成长为中国政治协商和民主制度的重要一员。伴随着九三学社的成长,“九三文脉”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其核心价值思想——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学社的光荣传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涌现了诸如王选院士等一大批杰出的活跃在教科文卫等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民主科学精神不仅深入社员心中,“九三文脉”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系统,以及科学的理念对中国民主党派发展历史的研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探索有所裨益。“九三文脉”于当代成熟的理念以及科学的思想建设体系为框架,是历史科学发展必然性的体现。于过去、现在将来,始终吸引着追求民主崇尚科学的代代知识分子,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爱国的积极性。
  九三学社的民主科学精神在中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九三文脉”在新中国发展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九三学社的人员活跃在中国的科技、经济和教育等领域,是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工人阶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三学社的社员们秉承着的“九三文脉”,致力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他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于推动中国的生产力和思想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九三学社的特有的“九三文脉”不仅在精神层面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物质层面上,对于中国的发展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